郴州有这样一个“世外桃源”,看了绝对让你震撼!
坦穴人家的另一种生活方式
坦穴时光
永兴县拥有全国极具特色的丹霞坦洞、丹霞绝壁群,尤其是便江两岸分布着许多有魔坦之称的坦洞穴,如付郎坦、盐坦、黄坦、黑坦、侍郎坦等。奇特、罕见的丹霞坦洞、丹霞绝壁被国内外地貌研究专家赞为中华第一。“昌黎经此”(韩愈手迹)石壁摩刻的侍郎坦更是令人流连忘返,启人遐思;在这里,凡是有洞穴的地方,当地的方言都把它叫“坦”。至今,这些坦里仍然有人生活,他们过着“日出则耕,日落而归”的生活。
最早的狮子坦洞穴迄今已有400多年。明末清初,他们的祖辈为了逃避抓壮丁和苛捐杂税,背井离乡,几经迁徙,终于寻找到这如“世外桃源”的地方,就这样一代一代繁衍生息至今。虽然离县城不远,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木制机帆船,每天两班,早出晚归,乘船沿江而行。有些坦穴人家还须换乘小船,沿便江支流狭窄的小水巷前行一段距离,才能到达居住的坦穴。
由于丹霞地貌当时不便修建公路,居住在坦穴的人家如没坐上班船,就要徒步崎岖的山间小路步行十几公里。
这些洞穴人家大多倚崖壁建房,住房因“洞”制宜,合理利用崖壁走势,砌墙于洞口并隔出内外。他们借助山洞地形以节省两堵墙,洞壁即墙壁;同时利用弧形的洞顶,因而也就不需要盖瓦。从整体来看,大部分为自然石壁,石顶,小部分是人工修造。洞中所建房屋大多样式古朴,年代久远。洞内冬暖夏凉,空气新鲜,地面干燥,适合居住。
他们靠山吃山,山中天然的竹林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。砍竹、伐竹,把竹扎成竹排,从江中顺流而下。换取生活中的必需品。
丹霞地貌之中为数不多的稻田,是他们耐以生存土地。所产粮食,远远不够他们一年的所需。在计划经济时代,都靠吃国家的反销粮解决温饱。
湘公网安备 43100202000002号